台灣的原住民

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族有賽夏族、布農族、鄒族、魯凱族、排灣族、泰雅族、太魯閣族、 噶瑪蘭族、阿美族、邵族、卑南族、達悟族、撒奇萊雅族、賽德克族等共有14族,分別如下:

『賽夏族』主要活動於新竹、苗栗山區。其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,就是神祕的『矮靈祭』,傳說古時候賽夏人與聰明的矮人是鄰居,矮人教導賽夏人許多生活上的知識與技能但又常常調戲賽夏婦女,族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。後來,賽夏族的青年們終於忍無可忍,在矮人過河的橋上動手腳,讓矮人全部落水溺死,僅有二位矮人倖存。這兩位矮人為了懲罰賽夏族人,便要他們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,否則將會被矮人所詛咒。於是矮靈祭便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。

『布農族』分布南投的中央山脈附近。祭典唱歌時的『八部合音』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,其起源則是族人為了祈求豐收而唱的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,布農族人相信歌聲越好聽則越會帶來豐收。在1960年代震驚了聯合國文教組織,進而向世界展現台灣的原住民文化。

『鄒族』主要分布在阿里山山脈一代;耳熟能詳的歌謠「高山青,澗水藍,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,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」即是鄒族人給人的印象。鄒族人很重視家族,大大小小的事務都透過家族分工進行,所以很有向心力,做事效率也很高。

『魯凱族』現今分佈於屏東縣霧台鄉、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大南村等三地區,人口約有七千多人。社會階層共分三層:貴族、士、平民,而魯凱族在原始藝術(女人的織布與編籃、男人的木雕)的表現上,非常優秀與細緻,尤其是木雕優異的匠人,在部落中最受族人的尊重與愛戴。琉璃珠是他們重要的飾物,靈甕是他們重要的禮器,這些器物是祖先遺留下來,所以他們很注重這些器物。

『排灣族』的活動區域以屏東及台東為主。其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服裝及雕刻,不論是帽飾或服裝,都費盡心思做裝飾;而只有貴族才能擁有的雕刻品,其題材以神話傳說、狩獵生活、祖靈像為主。

『泰雅族』分布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,第一眼看到泰雅族人,很少不被其臉上的「黥面」所吸引,在泰雅族中,男子要會獵首,女子要會織布才有資格黥面。但這個傳統也已消失,只有在老一輩的族人才能看到。

『太魯閣族』目前分佈於南投、花蓮等地。其習俗與泰雅族相近,但是語言上無法溝通,因此在2004年時被認定為一個民族。現在的太魯閣國家公園,其名稱即是由太魯閣族而來。

『噶瑪蘭族』是蘭陽平原已知最早的原住民。噶瑪蘭族為母系社會,在清朝年間,被逐漸移入的漢人擠壓,而遷移到花蓮一帶。噶瑪蘭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保留許多古老的傳統,甚至重現許多已經消失的習俗,使其文化得以展現在世人之前。

『阿美族』主要分佈在台灣東側沿海一代,其中包括花蓮和台東縱谷平原,因為地域、習俗、語言種種的差異,所以細分為海岸阿美族,秀姑巒阿美族、南勢阿美族、卑南阿美族、及恆春阿美族等,各部落社會、歌舞祭典儀式及服飾工藝等,都具有其不同的特色,但各個部落仍保留阿美族傳統文化。

『邵族』分布在舊稱「水沙連」,也就是信在的日月潭地區。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,無意間來到了風光明媚的日月潭,於是全族遷移到這個地方。目前的邵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少、漢化最深的一族。

『卑南族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的海岸地區平原上。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,使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。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,白巫替人治病,黑巫施咒害人。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卑南族的一大特色。

『達悟族』(舊稱雅美族)居住於蘭嶼,住屋為半穴居,以捕魚為生,每年的飛魚季已經成為著名的盛事,也發展出特殊的「飛魚文化」。因為以海洋為生,所以魚船下水禮也成為達悟族的重要行事。

『撒奇萊雅族』居住於花蓮奇萊平原,在日治時代被日本政府歸屬為阿美族的一支,經過17年的正名活動後,於2007年正式成為官方承認的第13個原住民族。

『塞德克族』人口約有七千多人,主要分布在南投及花蓮地區。早期被歸屬為泰雅族的亞族,經過多年的正名活動後,於2008年4月23日正式成為官方承認的第14個原住民族。2011年,魏德勝導演拍攝一部『賽德克‧巴萊』電影,藉此讓更多人認識『塞德克族』的文化。